联系我们

湖北神农蜂语生物产业有限公司

生产基地:湖北·十堰·大川
办公地址:十堰市朝阳中路69号老林业局
形 象 店:十堰市张湾区公园路35号(人民公园斜对面)
店铺电话:0719—8216350              

服务热线:0719—8681075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养蜂专栏 >>  养蜂知识

各类病虫害病因、症状、防治方法

来源:神农蜂语 时间:2016-12-25 23:16:48
各类病虫害病因、症状、防治方法
一、欧洲幼虫腐臭病
该病于1885年S次报道,目前发生于几乎所有养蜂GJ,我国饲养的中西方蜜蜂均会患此病,但中蜂发病比西方蜜蜂严重很多。
1、 病原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比较复杂,多数人认为是多种致病细菌混合感染,但主致病菌是蜂房蜜蜂球菌,其次为蜂房芽孢杆菌、蜜蜂链球菌、蜂房杆菌等。
2、 传播方式  蜂房链球菌能在病虫尸体内存活数年,在蜜粉中保持长久活力。被病虫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主要传染源。群内传播主要是通过内勤蜂的清洁和饲喂活动引起。病、健群随意调换巢脾、混用蜂具以及盗蜂、迷巢等是此病群间传播的重要原因。
3、 危害症状  患病幼虫大都在2日龄前被感染,4—5日龄发病死亡。死亡幼虫初期呈苍白色,以后渐变成黄色、浅褐色,直至深褐色。虫尸软化、陷塌并与巢房底部腐烂、干枯。腐烂的虫尸无黏性,用镊子挑取时不能拉成细丝,有难闻的酸臭味,干尸易清除。发病严重的蜂群,初期会出现明显的“花子”现象,后期则只见卵,虫不见封盖子。
4、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蜂群抵抗力;(2)选育抗病品系,更换病群蜂王;(3)药物治疗:常用土霉素或者四环素掺入饱和糖浆或者花粉中饲喂蜂群,每10框蜂10万IU,重病群可连续喂3—5次,轻病群每隔5—7天1次,至不见病虫为止。
二、囊状幼虫病
又称“囊雏病”、“囊状蜂子”。该病Z早在美国发现,目前已分布在QSJ几乎所有养蜂GJ。囊状幼虫病Z早发生在西方蜜蜂,20SJ30—40年代在西方蜜蜂爆发流行并造成严重损失。但现在西方蜜蜂对此病抵抗力较强,而中蜂则易患此病,且不易根除,是中蜂的一种主要疾病。
1、 病原  病原为一种过滤性病毒,称为蜜蜂囊状幼虫病毒。病毒是无囊膜的粒子,呈球形,其直径仅有28—30um,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
2、 传播方式  囊状幼虫病具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每年春节和秋季出现两个发病高峰,与外界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密切关系。 被污染的蜜粉饲料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而带病毒的成年蜂是此病的传播者。群间传播是由于管理不当,乱调脾,分蜂或者并群,发生盗蜂或者蜜蜂迷巢所致。
3、    危害症状  囊状幼虫病的蜂群,通常是5—6日龄的大幼虫死亡。在急性爆发期,有1/3病虫死于封盖前,2/3死于封盖后。病死幼虫头部上翘,白色,无臭味,用镊子夹出幼虫,则成“囊状”。工蜂常将死幼虫房盖咬一小孔或者启开房盖,拉走死虫;没有被拖出巢房的死幼虫残留在里面Z后呈龙船状黑色鳞片。成年蜂也会被病毒感染,但症状表现不明显,多数被感染的工蜂不采集花粉,甚至丧失采集能力,寿命缩短,对寒冷敏感,低温下比健康蜂早结团。
4、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2)加强饲养管理;(3)药物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治疗验方
①茯苓 500 g,紫草 500 g,板蓝根 500 g,金银花500 g,紫花地丁500 g,枯矾250 g,黄柏250 g,罂粟壳 250 g,利福平胶囊 200 粒,加工成粉末,用双层螺纹纱布或丝光袜子装药剂,可治600 脾蜂,将药粉撒在发病前、发病期或发病后的无病症的子脾上,7 天 1次,连续 3次为 1疗程,可保Q年无病;
②贯众,苍术,罂粟壳各50 g,青木香 30g,甘草20 g,可治10 框病蜂;
③天丁 100 g,地丁 100 g,华头草 200 g,过路黄 100 g,夏枯草 100 g,均为鲜草药,微火熬煎,喷子脾或加糖饲喂,7 天为 1 疗程,间隔 2­— 3天,用药 1 疗程,可控制该病的发生;
④虎杖 10 g,粟壳 6 g,山豆根 10 g,甘草 5 g,贯众 10 g,温火煎药,去渣,混入1500 mL白糖水中调匀,于每日傍晚给每群蜂喂 50 mL,到痊愈 再用此药巩固治疗 20 天,可防治此病复发早春趁巢内无子时,可用此药预防 10 天,可减少发病几率
(4)综合防治方法
①紧蜂、关王、清除病虫、同时用药防治法。S先,密集蜂群单脾面积上的蜂量,使工蜂显著多于脾,Q场蜂群无论是有病无病均用王笼幽禁蜂王 16天,使蜂群暂时断子,让工蜂在这期间彻底清除患病幼虫,达到清除病原的目的,同时结合用药
② 二次关王清除病虫。在经过紧蜂、关王、清除病虫,同时用药防治法后,放出蜂王产卵繁殖DY批新蜂,出房初期,再次用王笼关王12 天,以便蜜蜂清除群内新产生的患病幼
虫,同时结合用药
③紧蜂、关王、清除病虫、用药、换入健康蜂王之防治法。使用紧蜂、关王、清除病虫,同时用药防治法后,待蜂群内繁殖DY批新蜂出房后,用备用的健康蜂王替换掉老蜂王或用健康成熟王台介绍入群
④迁移防治法。设定人工调查方圆半径20千米内没有发现野生中蜂和人工饲养中蜂的地方为无病区,将患病的蜂场的所有蜂群迁移到无病区。
三、烂子病
1、病原  多数人认为是病原微生物引起,也有人说老熟幼虫与前蛹对热Z为敏感; 各种
原因导致该龄期蜂儿所在的微小环境过热, 应是造成中蜂立蛆、烂子病的直接原因之一
2、传播途径  群间传播是由于管理不当,乱调脾,分蜂或者并群,发生盗蜂或者蜜蜂迷巢所致。
3、危害症状  主要是老熟幼虫期和前蛹期的蜂儿发病, 生长发育终止前蛹状态,而使立蛆状态延长, 进而由立蛆状转呈塌陷状, 显现出立蛆、烂子症状。
4、防治方法
(1)断子除王:淘汰Q部子脾, 淘汰原蜂王, 介绍成熟王台。
(2)断子、留王、换子:淘汰Q部子脾, 将蜂巢缩小至蜜蜂能很好护脾的状态, 保留原蜂王, 重新产卵, 待到由重新开始哺育而来的蜂儿普遍进入大幼虫期时, 便将这些虫脾调到别的正常群, 使该群又从卵开始哺育。同时,从正常群抽调老熟蛹脾补给这些蜂群。因为, 已通过前蛹期的蜂儿, 能在病群中完成蛹期, 正常出蜂。而在曾患此病的蜂群中培育的大龄幼虫, 能被健康蜂群继续哺育直至正常羽化出房。
(3)诱导断子治疗法:施用对蜂产品无污染, 对成蜂基本无害, 但能诱发普遍拖子行为的物品或方法, 诱使蜜蜂在短期内清除净现有蜂儿, 实现断子后重新开始哺育。
(4)药物治疗:
①元胡 20 g作煎剂取汁, 将每剂药煎 3~4次的药汁混合, 分作 5 次使用, 每次加入 1 片扑尔敏( 4 mg) , 每天喷雾治疗一次, 治 5 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立蛆、烂子、蜂不护脾。若用于集体飞逃、乱场、结大蜂团, 应将每剂药煎 3~4 次的药汁混合, 分作 3 次使用。每天一次, 每次加入 1 片扑尔敏 ( 4 mg) , 于傍晚喷治;
②元胡 20 g, 半枝莲 10 g, 作煎剂取汁, 将每剂药煎 3~4 次的药汁混合, 分作 5 次使用, 每次加入 1 片扑尔敏 ( 4 mg)。每天喷雾治疗一次, 治 5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气候寒冷时节的立蛆、烂子、蜂不护脾。同时, 注意给患病群施以防闷和适当保温措施;
③元胡 20 g, 青蒿 20 g, 作煎剂取汁, 将每剂药煎 3~4 次的药汁混合, 分作 5 次使用, 每次加入 1 片扑尔敏 ( 4 mg)。每天喷雾治疗一次, 治 5 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非寒冷时节的立蛆、烂子、蜂不护脾。同时, 给蜂群施以较大力度的散热、防闷措施;
④ 元胡 20 g、千里光 20 g, 作煎剂取汁, 将每剂药煎 3~4 次的药汁混合, 分作 5 次使用, 每次加入 1 片扑尔敏 ( 4 mg) , 每天喷雾治疗一次, 治 5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此类蜂病;
⑤ 元胡 20 g, 作煎剂取汁, 将每剂药煎 3~4 次的药汁混合, 分作 5 次使用, 每次加入一片病毒唑, 1 片扑尔敏 ( 4 mg) , 治疗由 RNA病毒引起的此类蜂病。
四、白垩病
1、病原  由蜜蜂子囊球菌引起,多放生在多雨潮湿、温度变化大的春季和初夏。
2、传播方式  群内主要通过子囊孢子传播,患病幼虫尸体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主要传染源。群间可通过飞扬的孢子、患病群与健康群互调巢脾引起,此外,转地饲养、购买了、疫区花粉等都是白垩病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症状  白垩病主要使老熟幼虫或者封盖幼虫死亡。约4日龄熊蜂幼虫Z易感染。死亡幼虫失水干缩、变硬,初期被白色粉样物覆盖,以后渐变成黑色。
4、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蜂群强健;(2)换箱换脾要彻底消毒;(3)药物治疗: S先紧脾缩巢, 密集群势, 增加蜜蜂清巢能力,再用 3 种药物同时消毒和治疗。
① 用消毒药B菌杀一支对水 200 mL, 于蜜蜂出勤前喷蜂脾消毒, 3 天一次, 连喷 2 次。
②每10框蜂每次用制霉菌素10万IU喷雾或者饲喂,隔日1次,连续5—7次;
③用“白垩清”等药物加在 1∶1 的糖浆中,于傍晚喂蜂, 2 天一次, 连喂 4 次
④在蜂箱底撒食用C碱, 每群 25~30 g。此外, 为了预防治愈蜂群来年白垩病复发, 对当年患过白垩病的蜂群, 在第二年春繁开始之时,换箱换越冬脾, 对换下的蜂箱和巢础框用火焰消毒, 巢脾 ( 包括上年换下的患过白垩病的脾) Q部化蜡。
五、孢子虫病
又称“蜜蜂微粒子病”。1990在成蜂消化道上皮细胞中发现微孢子,并证实由微孢子引起蜜蜂孢子虫病。
1、病原  蜜蜂微孢子虫,孢子被蜜蜂摄入体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放出J丝。其营养体进入中肠上皮细胞,进行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
2、传播方式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W一途径是通过消化道而感染。蜂群内被病蜂粪便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此外,孢子虫还可以在饮水池或蜂箱周围土壤中存在。
3、危害症状  患病初期蜜蜂无明显症状,活动正常。发展到后期,由于孢子虫的寄生,使蜜蜂消化排泄技能收到破坏,从而使蜜蜂变得虚弱,个体瘦小,尾尖变黑,体色呈棕色。
4、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预防为主,做好消毒;(2)药物治疗:①将500mg烟曲霉素溶解在5ml无水酒J内,再加1kg糖浆,拌匀喂蜂,1群一次喂完,连续喂4次;②每1000ml糖浆加入4ml食醋,每10框蜂每次喂250ml,隔日1次,连续4—5次一个疗程;
六、麻痹病
病蜜蜂麻痹病又称“黑蜂病”,是一种成年蜂病,一般发生在春、秋两季。
一、症状:
1、型症状病蜂翅膀和体躯不正常抖动,飞不起来,常跌落在地:有时在箱内乱挤成一团;腹部膨胀,翅膀张开并脱落。腹部膨胀是由于蜜囊充水而引起的。病蜂在几天内死亡。
2、型症状病蜂腹部不膨大,而是周身的绒毛脱光,身体油光发黑,病蜂的腹部有时反而缩小,它们在巢内常常遭到老龄工蜂的追咬。病蜂飞出箱外后,守卫蜂不许它们飞回蜂巢。使它们看起来像盗蜂一样。几天后,它们就开始在同一蜂群中出现,但一般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
二、诊断
⑴当怀疑蜂群患麻痹病时,可仔细观察病蜂的行为,如果病蜂后足麻痹,失去平衡,翅膀不停地颤抖,被健康蜂追咬,即可初步诊断为麻痹病。
⑵发生与传播:在自然条件下病毒粒子可以通过被损伤了绒毛的甲壳层上的气孔进入蜜蜂体内。很多蜜蜂相互拥挤、摩擦也可以使蜜蜂麻痹病毒通过体外伤口进入蜂体。
⑶蜜蜂麻痹病的发生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另外,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造成蜜蜂过分拥挤、绒毛脱落都会促成麻痹病暴发。蜂群失王时更容易发生麻痹病。
⑷在麻痹病流行的季节,如果蜂场中有个别蜂群患病时,只要经过一次盗蜂之后,就会迅速传遍Q场,普遍发病。
三、防治方法
1.换王是治疗蜜蜂麻痹病的良好措施。
2.异地引种,避免蜂群长期近亲繁殖是预防蜜蜂麻痹病的有效方法。
3.药物治疗使用酞丁胺粉(4%)饲喂,每升50%糖水加本品12克,每群250毫升,隔1次,连用5次,采蜜期停止使用。
七、白头蛹
蜜蜂蛹病又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患病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和王浆产量明显降低,严重者Q群死亡。
一、症状
死亡的工蜂蛹和雄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正常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并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的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黏性,多数巢房盖被工蜂咬破,露出死蛹,头部呈“白头蛹”状。有的幼蜂虽然勉强出房,由于发育不健Q,出房后不久即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蜂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所以对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的蜂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
二、诊断方法
(1)蜂箱外观察  患病蜂群工蜂表现疲软,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场地上可见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发育不健Q的幼蜂,可疑为患蜂蛹病。
(2)蜂群内检查  提取封盖巢脾,抖落蜜蜂,若发现封盖子脾不平整,出现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断为患蜂蛹病。  鉴别诊断  蜜蜂蛹病的病状常易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病状相混淆,可根据其特征加以区分。  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残缺或蜂蛹死亡,此种情况可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蜂螨和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是弱群受害较重,常出现成片封盖巢房被工蜂开启,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状幼虫病多出现在大幼虫阶段,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受美洲幼虫腐臭病危害的蜂群也会出现死亡蜂蛹,其典型特征是死蛹吻伸出,而患蛹病死亡的蜂蛹无此病状。
三、发病相关因素
(1)与温度的关系:蜜蜂蛹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调查表明,蜜蜂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易发生蛹病。
(2)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在外界蜜粉源充足,蜂群内有充足的优质饲料储备,蜂群群势较强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喂蜂,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遇阴雨或寒潮时易发生蜂蛹病。
(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较重,喀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则很少发生,就蜂王年龄而论,一般说来,老蜂王群易感染,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
四、综合防治技术
(1)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蜜蜂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不同蜂群抗病力也不一样,在病害流行季节,有些蜂群发病严重,有些蜂群发病轻微,而有些蜂群却不发病。在生产实践中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蜂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的蜂王,以增强对蜂蛹病的抵抗力。
(2)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蜂群发展的环境条件。保持蜂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蜂数密集,加强蜂巢内保温,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蜜粉饲料,当外界蜜粉源缺乏时,须给蜂群喂以优质蜂蜜或白糖,并辅以适量的维生素、食盐。此外,还应注意保持蜂场卫生,清扫拖出蜂箱外的死亡蜂蛹,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同时注意勿将病脾调入健康群,避免造成人为传染。
五、消毒措施
每年秋末冬初,患病蜂场应对换下的蜂箱及蜂具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100片药加水2000毫升,浸泡巢脾20分钟,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换清水2次,每次10分钟,摇出清水后晾干备用。
六、药物防治
巢脾和蜂具经消毒处理并换以优质蜂王的蜂群,喷喂防治药物蛹泰康,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10毫升~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病情可得到治愈。
八、防治巢虫
1、利用中蜂咬脾的习性防治巢虫
中蜂咬脾是恋巢的表现, 一张有卵,有幼虫,有蛹,有蜜的巢脾上发生了巢虫,工蜂会不怕辛苦,不惜牺牲幼虫也要深挖洞打隧道穷追不舍,一追到底把巢虫挖出驱走; 一张三五天能Q部出完的子脾上发生了巢虫,幼蜂出完之后,工蜂会进行Q面咬脾驱虫,修补好巢脾之后蜂王才产上整齐的卵 被驱赶到箱底的巢虫则需人工清理;以上现象的重要条件是蜜足群强,巢虫危害达不到 ,蜂群恋巢性好,繁殖积J性高,所以常咬脾修脾 越冬咬脾也是中蜂的生存习性一是清除巢虫,一是减少空巢便于结团,以便更好地保护饲料和幼虫 。
2、顺应中蜂迁逃的习性防治巢虫
中蜂喜欢迁逃,是对环境的选择,是对抗逆境,求生存的必由之路。 一个较强的群体即使饲料充足,巢虫危害的蜂蛹总量达到20% 以上,工蜂无法清除死蛹,恋巢性大大降低,蜂群只好保存实力,利用现有的存蜜,待活蜂蛹Q部出房之后伺机迁逃。 我们顺其弃旧巢建
新巢的习性,饲料没有耗完,活蛹没有完Q出房之前,从其他蜂群调入健康的卵虫脾,换上干净的蜂箱,同时进行奖励饲喂,换出的旧巢脾,蜂箱洗干净晒干,用沸水消毒除虫 群体内部环境焕然一新,加之奖励饲喂,蜂群积J性会空前高涨。
3、人工防治巢虫
人工防治巢虫危害是指将蛹脾的局部受巢虫危害达到 10%以上的部分Q部切除,受巢虫危害很分散,总量达不到10% 的,采取人工清除。方法是顺着光照把死蛹钳出,隔两三天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清理,工蜂的寿命是有限的,清理大面积死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经过人工清理保住了活蛹,缩短了清巢时间,蜂群的恋巢性和繁殖的积J性增强。
5、 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每年春繁结束时,对蜂箱进行大扫除,及时烧毁污物。标准箱3—4 框的弱群,长年都有污物落在箱底,要不定时地清理,中蜂标准箱原生态饲养可以发现和遏制巢虫,顺应中蜂的生活习性,做到存蜜多,养强群,利用中蜂恋巢和咬脾的本性及节省饲料的优势来遏制巢虫,既省工又有效,不影响蜂群的生活秩序又保证了蜂蜜的质量。
6、 苦楝树皮防治巢虫
办法:用苦楝树根、苦楝树龙黑皮煎成药水,(树根与树皮的比例为 1∶5,这个比例要求不
是很严格,但是如果只用龙黑树皮效果也差不多)。再用药水拌米糠锯末配成毒饵,撒在箱
底离巢门较远的地方 (我一般撒在箱底及缝隙里)。用药一天后,大小巢虫都被醉昏,几天
后就死去。一般每月用一次药就能防治住。施药后巢虫不敢进来,蜂群活动正常,幼虫生长
良好,封盖整齐。如果把药水喷到巢虫身上,巢虫马上醉晕,巢虫一闻到这个药水的气味马上逃跑。
九、防治蚂蚁
1、每只蜂箱选用 10 ~ 15 cm长的铁钉 3 ~ 4 枚( 钉子直径不必过大, 长度够就可以了) , 钉在蜂箱四角, 钉入 4 ~ 5 cm, 尽量让钉子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线上, 或巢门方向可略低, 使蜂箱呈前倾状, 也可用 3 枚钉子呈正三角形状钉入蜂箱底部。然后对应钉子部位垫入砖头, 一枚钉子对应一个砖头, 砖头上放上高度低于 10 cm的塑料瓶或玻璃瓶, 口径小于5 cm 的Z好, 这样可防止蜜蜂误入淹死, 将瓶内注入机油或废机油, 或注入 1/2 的水和 1/2 的机油。这样做的好处是: 机油浮在上面水分不易挥发, 如换成清水一是水分容易蒸发, 二是蜜蜂在采食水时易跌入瓶内被淹死。再将已钉入钉子的蜂箱角插入瓶中( 注意: 钉长部分要露出瓶口Z少 1 cm) , 然后调整好蜂箱的稳定性即可。同时要锄掉蜂箱周围的杂草, 不要让杂草接触蜂箱, 以免蚂蚁沿着杂草爬入蜂箱。
2、在蜂箱四周挖出一条深 10 cm左右, 宽 5 cm左右的小沟, 小沟内用水泥抹光或垫入塑料布, 然后注入清水, Z后锄出蜂箱四周杂草, 防止蚂蚁借草过沟侵入蜂箱。此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容易使个别蜜蜂误跌入沟中淹死。
十、防啄木鸟
1. 啄木鸟冬季来侵犯一般在天气晴暖的上午或中午,中蜂活动频繁时,特别是中蜂冬季排泄前后,这时更要加紧防范。
2. 蜂箱摆放不要过于暴露,否则易引起啄木鸟的注意,应以杂草或雪围实,只留小小的巢门,够中蜂出入即可。
3. 蜂箱放的位置不易过高,过于明显,啄木鸟对细、高的物体较为敏感。
4. 蜂箱材质尽量用一些坚硬的木料。
十一、中西蜂 “混养”治病
根据中 西蜂性状的对比不难发现,中 西蜂的一些优劣性状是可以互补的 例如:西蜂的清巢性强,很少有巢虫危害,它和中蜂容易遭受巢虫危害的性状能够互补;中蜂易烂子,把中蜂出现烂子的脾放入西蜂蜂群中,西蜂会很快把它清除干净,而西蜂蜂群不会受到感染 烂子与不烂子可以互补。
从西蜂群中选取 1张正在出房而余下未出房的蜂子数与受害中蜂大体相当的子脾,脱尽成年蜂后,把它放入被巢虫危害的中蜂群中。一般情况下,中西蜂的成年蜂碰到一起,它们会发生厮杀,但是刚出房的西蜂幼蜂不攻击中蜂 而中蜂的成年蜂,也好似将西蜂幼蜂当成已出的后代一样对待,彼此相安无事,共处一个蜂群之中,实现了中西蜂混养的目的。待西蜂幼蜂发育完成进入工作日龄后,它们就开始对被害中蜂烂子脾上的巢虫进行清除:将中蜂脾上的死蛹和巢虫幼虫拖出巢箱外,直至Q部清理干净为止。
采用引入西蜂到群内进行混养的办法处理烂子病:先将 GN式蜂箱内的巢脾框梁加长,放入郎式蜂箱内,再从西蜂群内选取1 张幼蜂正在出房,而未出的蜂子数与病群中蜂蜂数相当的子脾脱尽蜂后,加入中蜂群中。待西蜂脾子出完后将巢脾归还西蜂群 西蜂加入中蜂群实现了中 西蜂混养后,再将混养蜂放回 GN式蜂箱内,西蜂便很快清除掉病蜂脾上烂子和死蜂,蜂王恢复产卵。
但以上两种情况处理之后蜂群内却出现了异常变化:只见卵和一二日龄的幼虫,而见不到 2日龄以后的大幼虫,更见不到封盖子出现。而脾上的卵和一二日龄的幼虫的外观又很正常,只是在此以后的发育被终止了。原因可能是西蜂能够辨别出中西蜂2日龄后大幼虫的差异,从而将中蜂 2 日龄后的大幼虫视为 “异己”而加以清除了。经过一段时间,西方蜜蜂数量逐渐减少,中蜂群又恢复正常。

上一篇:350群中蜂连夜护送,精准扶贫我们是认真的

下一篇:白头蛹不是病,是巢虫在作怪